邮箱登陆 英文版
首页 关于我们 新闻中心 产业与服务 党建与文化 信息公开 社会责任 招聘信息 网站群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理论文章 > 正文

高红卫:产业升级新征程

发布时间:2016-03-10    信息来源: 《财经国家周刊》


产业升级新征程


  引言:推动制造资源与互联网融合,通过产业化创新培育和形成新的增长点。

  插排:中国制造企业若不主动适应智能经济时代新的生存环境,在新业态构建方面迎头赶上,要么将被众多雄心勃勃的跨国公司通过工业互联网“加”到他们的产业发展链条中去,成为他们所规划的全球产业发展方程式的一个求和项,我国的制造业体系将七零八落;要么闭关自守、按照传统产业发展模式苦撑若干年而最终走向衰败。

  文/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 高红卫

  制造业产业升级是迫不得已的事

  近一两年来,中国的制造企业蓦然间感觉世界变了天,摸爬滚打几十年的企业家突然不知道该干什么和怎么干了。金融危机大潮还未褪尽,产能过剩台风又已接踵而至;互联网经济掀起滔天巨浪,制造业的舢板跳跃在波浪起伏之间。

  从国内外制造业发展的趋势来看,以互联网、云共享、云协同、大数据技术在全球普及应用为标志,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序幕已经拉开。与此同时,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向前推进。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全球性浪潮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洪流已经形成历史性交汇,正在激起无数折射出创新光辉的浪花。

  各种迹象表明,我国的经济转型正在探索性地走向一条正确的道路——以各种方式稳妥地去同质化产能,同时通过各种创新方式形成发展新动能。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已经站在了一个全新的历史起点上,这个新起点的标志就是我国政府以“两化融合”为依托,力推《中国制造2025》战略和互联网+行动计划,大力扶持全社会的“双创”活动,通过全社会的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搬掉横在我国制造业发展道路上的“三座大山”:技术路线传统、经营模式传统、管理理念和方式传统。

  我认为,经济增长的终极动力是消费,满足消费的根本办法是增加有效投资和产出,而引导有效投资增加的核心因素是产业发展,产业发展的牵引力量是科学技术创新。也就是说,一代科学技术牵引一代产业发展,一代产业发展引导一代有效的投资和产出能力提升,一代有效的投资和产出能力提升满足一代消费需求。

  当一代科学技术牵引一代产业发展的边际贡献趋于零时,技术变得“便宜”起来,各国通过不断复制相同或相近的技术,全球同质化的产出能力持续提升,直至出现所谓的全球性产能过剩,投资的有效性趋于零,投资的活跃度下降,

  消费需求也因为失去方向而萎缩,最终导致经济增长乏力甚至负增长,引发世界经济危机。

  引发经济危机的因素虽然多种多样,但触发点都在投资环节(比如1929年的股市危机和2008年的债市危机),其根本原因在于投资的有效性下降之后,资本的逐利性驱使投资者采取变通的方法在资本市场获利,由于资本市场对于不合理资产定价具有天然的放大性和敏感性,所以当风险积累到一定程度时,金融危机爆发,导致产业危机、政府危机蔓延,最终演化为全球经济危机甚至政治危机。

  农业时代的技术决定了农业时代的社会经济形态,工业化时代的技术决定了工业化时代的社会经济形态。当前,正是从工业化时代向信息化时代过渡的历史时期,因此信息化技术的突破性应用,将决定信息化时代的社会经济形态。21世纪社会经济形态大变革完成之后,当前的经济学原理和管理学原理,甚至政治学原理都将部分甚至大部分失效。

  企业的形态是社会经济形态这幅“油画”的底色,新的社会经济形态的变化必然是以企业形态的变化为前提、为牵引的。或者说,21世纪的大变革,将以企业形态的大变革为前奏。因此,制造业产业升级是迫不得已的事。

  制造业变革的方向在哪里

  历史经验反复证明,每一次产业革命都会引发世界格局大变化,甚至重构世界格局。中国的制造业在这一轮全球产业格局大调整中能否抓住机遇,成功实现产业升级、企业转型?这是一个需要政府和企业共同认真思考和严肃对待的战略性问题。

  当前的中国,无论是小型制造业企业,还是大中型制造业企业,全部面临着互联网经济时代全球经济再分工、全球产业地图再分布、全球生产要素流动再平衡、全球环境承载力强约束的巨大考验。因为,合理利用互联网技术可显著增强传统企业技术优势、成本优势、人才优势以及资金优势、市场优势,而忽视它的存在,将付出难以承受的代价。

  传统制造业变革的方向在哪里?宏观地讲,企业的转型以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为引领,企业的创新向互联化、智能化靠拢,企业的发展理念向信息互通、资源共享、能力协同、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看齐,企业的运行模式向制造与服务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创新与创业相结合转变,等等。

  微观而言,每个企业的情况不同,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量身定制企业转型、产业升级的发展战略和思路。

  产业升级需要重点关注些什么

  我认为,21世纪社会经济大变革的结果将以一个现实世界对应无数个虚拟世界的方式呈现出来,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融为一体,或者说,虚拟世界成为新的意义下 “现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意味着,改变现实世界,虚拟世界会跟随改变;改变虚拟世界,现实世界本身就会发生改变。一切都基于数据,一切都可基于数据分析结果进行监督、管理和调控,人类的大部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都将被智能机器人和专家系统所取代,劳动与资本的关系、积累与消费的关系将重塑,人的生命意义与生活态度也将随之发生巨大改变。

  我认为就全球而言,当前适应社会经济大变革的企业形态大变革已经在孕育之中,因为能够承载企业形态大变革的技术正在逐步成型,简单地说“互联网+传统产业”或者是“传统产业+互联网”的技术及其运行模式已在摸索之中。

  企业是市场主体,产业升级企业当然是主体。首先,产业升级必须与企业转型同步推进。先进的生产力必须在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基础上发展起来。关于企业转型的主要内容如前所述。再补充一点就是,这是一个平台发威的时代,一个制造业企业要么构建一个平台,吸引众多企业参与平台的运行,共同发展;要么加入别人的平台,参与平台的运行,谋求自身发展。没有第三条路可走。

  国家出台的“中国制造2025”方案和“互联网+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政策,正是基于“号准”全球制造业创新的时代脉搏,在产业化创新领域“下先手棋”的战略举措。

  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也是一个多变的时代,技术的变化日新月异,一切都有可能发生,这是敢于挑战和善于创新者的时代,中国制造业中不乏有识之士和有为之帅,相信中国制造业的产业升级之路会越走越宽广。

  航天科工产业升级的探索与尝试

  航天科工主要通过“三大平台”建设运行实现改革与“双创”融合的总目标。所谓“三大平台”是指涉密的内部专有云平台、对社会开放的航天云网平台、智慧企业运行平台。

  通过涉密专有云平台建设,拆除内部各研究院和企业之间的数字围墙,实现研究、科研、试验、制造、检测、评价、售后服务全流程的信息互通,资源共享,能力协同,开放合作,互利共赢。专有云平台的开通,不仅为实现集团全业务上线协同共享创造了条件,而且为内部创新团队的创新创业活动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目前所属各单位活跃着157支“双创”团队(主要包括青年创新工作室、科技创新团队、创客联盟等),在专有云众创空间共展开166个“双创”项目。

  通过航天云网平台建设,既打通航天科工与社会资源乃至国际资源的对接通道,又开辟社会力量乃至国际力量“双创”的广阔空间。航天云网自2015年6月上线运行以来,已经吸引国内外近8万家企业入驻,实现业务合作近2万项,合同金额达到16亿元。更为可喜的是,航天云网“众创空间”自2015年9月上线以来,吸引创业项目200多个,80余个创业者接受了5个投资机构的投资服务,涉及智能设备、工业制造、军工、互联网、环保技术、金融服务等多个领域。

  通过线下资源支撑,辅导、孵化社会“双创”团队实现创业梦想。航天科工建设的“北京雍和航星园”主攻创新孵化器和线下众创空间,主要服务高科技与文化创意产业,以“龙头+中小”产业生态为目标,为入驻企业提供“空间载体+服务平台+资本支持”的发展支撑,搭建金融、科技、孵化、商业于一体的项目孵化产业服务平台。入园企业超过120家,海外留学归国人员创办企业近30家,拥有光线传媒、网秦、鹏博士等一批行业领先企业,2015年园区总产出达450亿元。航天科工建设的“南京1865创意产业园”,作为专业孵化空间和南京市科技创业先导区,同政府密切合作,吸引80余家文化企业、大师工作室等进驻,致力于打造“艺术品、艺术家、艺术与生活”三位一体的高端文化创新创意街区,2015年园区总产值近35亿元。正在建设并开始运行的“南昌科技创新服务中心”,集技术咨询、试制试验、重大科技专项、科技成果转移、企业创建及发展咨询等服务于一体,已引入首批27个辅导团队,包括3个院士工作室,1个博士后工作室,200人的专家智库。当前,航天科工还在中关村、深圳、成都、昆明、武汉等地筹建科创线下辅导中心,并配之以金融服务、专家咨询服务、知识产权服务、制造与试验检测服务、国内国际营销等多项线下支持措施,促进社会性“双创”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提高“双创”项目的存活率。

  通过“智慧企业运行平台”建设,促进国有企业从传统体制机制向现代企业体制机制转型。设计开发了近3年的智慧企业运行平台既是对接内部专有云网运行和航天云网运行的基础性平台,也是促进企业自身进行体制机制现代化改造,适应互联网经济快速、定制、个性化、小批量、精细化研制生产管理需要的技术手段和支撑,更是商业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的载体和平台,某种意义上讲,“智慧企业运行平台”建设与运行与技术创新同等重要。

  设立“三创新特区”。所谓“三创新”指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管理创新。为促进创新创业,切实发挥“三创新”作用,航天科工以五大战略新兴产业、四大基础技术和一个新业态为背景,重点实施11个“三创新项目”,并设立16个“三创新特区”。因为“双创”既无经验可学,也无教训可吸取,所以我们按照“特殊问题特殊处理”的原则,以设立“三创新特区”的方式,为相关产业创新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政策保障。目前,在移动操作系统、智能机器人、企业征信平台、激光技术、新材料等领域已投资近百亿元成立若干创新创业型公司(其中航天云网公司及智慧产业发展公司各投资10亿元),有力地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创新发展。

  发挥资本优势支持“双创”活动开展。一是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双创”项目发展。航天科工所属专业机构(资产公司)发起设立若干专项基金,支持具有较高商业价值或产业化前景的“双创”项目。在专有云平台方面,首期出资1亿元设立准公益性的专有云“双创”基金,支持内部“双创”项目;在航天云网平台方面,依托航天科工军民融合创投基金等,支持社会化“双创”项目发展。二是建立“双创”项目与航天科工产业融合发展通道。在专有云平台方面,支持对符合航天科工产业发展需求的“双创”项目进行投资,“双创”团队所在单位具有优先控股权;在航天云网平台方面,加大对符合航天科工产业发展需求的“双创”项目公司的收并购和融合力度,为航天科工产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三是为“双创”项目提供专业服务。在专有云平台方面,由资产公司所属创投公司提供财务、投融资等服务;在航天云网平台方面,依托深圳公司的线下辅导中心提供一揽子服务,确保创新团队集中精力创新创业。

  建立“双创”运行长效机制。以专有云众创空间为平台,初步形成“小团队、大联合”的创新创业模式,并通过建设专有云众创空间运行机制,实现创客团队线上线下协作、跨院多地联合创新。一是建立“三期三池”专有云众创空间运行机制。“三期”是指航天创客“双创”中的创意种子培育期、创新产品孵化期和创业产业加速期三个时期,“三池”是指创新创业形成的创意池、种子池和产品池。此外,建立“双创”项目团队成员人事管理机制,鼓励其采取在岗创业、2年内离岗创业方式开展“双创”,保留原单位人事关系,并将其创新创业贡献度作为干部选拔任用、职称评定、公司经营团队选聘的重要条件之一。二是鼓励创客团队跨研究院联合开展“双创”,创客在专有云众创空间发布信息,在线招募创客团队成员。在2016年度自主创新项目中特设“院际联合创新及成果转化项目”,提供资金2290万元,重点支持创新团队联合开展项目研发与技术攻关,并对知识产权输出方和推广应用方给予经费支持。

【打印】   【关闭】

   
友情链接:
  监督举报

Copyright©2018版权所有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67351号 京公网安备11040102100081号

网站运维: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新闻中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甲8号航天科工大厦 邮编:100048